2019年1月8日,由中国科学报社和同济大学共同主办的“第九届创新中国论坛·高校人才队伍建设论坛”在上海同济大学举行。
出席论坛的有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原主任、浙江大学原校长杨卫,中国科学院院士、河北大学校长康乐,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原校长丁烈云,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院长邓子新,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侯保荣以及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萧鸣政等专家学者。与会专家就如何破解人才无序流动与人才评价“四唯”现象、国家人才战略如何进行规划与顶层设计等议题展开讨论。
杨卫说,一定要在时间尺度、师资断面、学校有限资源约束等方面作好特征分析,以更好地把握高校人才队伍建设。他建议:慎出台新的人才计划,及时终止实施效果不佳的人才计划;分类别梳理各种人才帽子,避免同一发展阶段的人才计划的执行期交叠;在各种项目、人才称号评审中,不应罗列所有的人才帽子,避免马太现象;厘清人才项目与人才称号的区别;杜绝人才层级化;在各类人才评审时适度考虑地域和资源差别。
康乐表示,正规教育是快速成才的主要途径,较早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是成才的关键。他建议,要对教师进行分类定位,即分成教学型、教学科研型、科研型、推广与成果转化型四大类,同时要明确,教学型就是传播知识,教学科研型要出著名学者、教授,科研型要成为著名的科技专家,应用推广型要考核其社会经济生态效益。
丁烈云指出,人才评价要突出政治标准,有正确的学术导向;同时,评价方法也要定量与定性相结合。他建议,在人才培养方面,要多引进国外的,少挖国内的;多引进东部的,少挖中西部和东北的;多练内功,少靠外援;多重业绩,少戴“帽子”。
邓子新通过对上海交通大学生命学科发展轨迹的梳理,分享了该学院以优化人才管理促进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实战经验,着重阐释了人才的“汇聚效应”是学科建设的基石、人才的“群体效应”是学科发展的根本、健康的“沃土文化”是“人才效应”的灵魂等观点。
侯保荣则指出,培养人才与引进人才相结合是基本思路,落实好人才分类评价是根本保障,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当务之急。
论坛上,同济大学常务副校长伍江介绍了该校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举措:紧密围绕实现世界一流大学的人力资源需求,以德为先,推进对人才的分类管理、分类建设、分类评价。突出“立德树人”导向,全面引入教师思政和师德师风考核;稳步推进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改革,制定了教学科研型、科学研究型、教学型、社会服务型四个类别评聘的基本要求;完善了代表性成果的评价方式,并为校外引进人才、校内青年人才开放特别评聘通道。
中国科学报社党委书记刘峰松,同济大学校党委书记方守恩、校长陈杰院士、副校长江波以及上海市科委、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有关领导出席了论坛。
创新中国论坛是由我报社发起,由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李政道先生任论坛主席,于2010年创办,至今已成功举办九届。
同济大学大学党委书记方守恩致辞(摄影 江平)
中国科学报社党委书记刘峰松致辞(摄影 江平)
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卫作报告
主办方领导为演讲嘉宾颁发纪念证书(摄影 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