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思辉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3-1-6
选择字号:
夜宿火麦溪
—— 一个鄂西小山村的五年变迁

火麦溪长阳七五家庭农场鸟瞰。

李思辉(左二)在火麦溪采访郑学群(右三)等人。

郑学群的家庭农场生机勃勃。李思辉/摄

■本报见习记者 李思辉

鄂西山区,山高弯急。火麦溪,隐入群山,南眺三峡,海拔1200米。

隆冬时节,《中国科学报》记者经高速、沿308国道,再转若干村道,从武汉驾车曲行五六个小时,终于抵达此地。

火麦溪在哪儿?湖北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贺家坪镇东部,长阳、秭归交界处,群山包裹着的一片小山坳。村子里有20多户人家。这个小山村曾经不通路,村民郑学群带领13户高山人家,20年凿出一条十多里长的进村山路,2018年初,在党的脱贫攻坚政策惠及下,这条山路终于实现硬化通车!

在农业、畜牧科技人员的帮助下,村民发展养殖、种植业,开办民宿、搞旅游,山村一年一个样。连续5年,每至岁末,《中国科学报》记者都如期上山采访调研,见证山村变化。

车到屋边停下,“中国好人”、荆楚楷模郑学群远远候在路边,看清下车的老朋友,快步上前一把握住手,就往烤火房里迎。

农技旺山村

初见郑学群还是5年前,也是个欲雪未雪的冬天。那时进村的阴坡公路刚刚通车,他还沉醉在难掩的兴奋里。

他确实应该兴奋。为了改变世代闭塞、贫穷的命运,这个农民兄弟领着乡亲们在没有任何财政资金支持的情况下,用20年时间,硬生生在悬崖峭壁间凿出一段11里长的机耕路,让火麦溪彻底告别了“背篓打杵”、连自行车都无法进出的历史。此后,当地相关部门在此基础上将其拓宽硬化成今天的火麦溪阴坡公路。

一个农民一辈子干成这样一件事已属不易,而他还在“拼命三郎”般搞养殖、兴产业,带动村民致富。

在老郑苦心经营的长阳七五家庭农场,两排宽敞明亮的场圈生机勃勃,不时传出牛羊叫声。农场里牲畜养殖、饲料加工、粪便处理等设施俱全,经有关部门验收符合规模养殖要求。

老郑为我们算起收入账:现在牛存栏26头、羊五六十头、猪十几头,来年出栏一部分,收入30万元左右,可以还清修路和建农场的所有贷款,“接下来再赚的就是自己的了”。不要小看这个高山农场,要按照标准建设起来,需要几十万元的投入,这对一个闭塞山村的山民而言不是小数目。更何况,修路20年已贴进去不少钱,他拿什么建农场?

庄月全,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税务局副局长,火麦溪人,走出大山多年后一直在想一个问题:为什么火麦溪发展不起来?郑学群“愚公移山”般的修路故事,深深震撼了他。虽非亲非故,但听说老郑有困难,便主动帮忙想办法。

要办养殖场,能不能协调银行贷款?经过几轮协调,银行终于放贷20多万元。通了路、有了启动资金,农场建设迅速推进。只是银行贷款每年必须连本带息还清,再申请贷款,如此循环。农场刚刚建起来,毫无收入,怎么还得起?这难倒了英雄汉。

不能按期还上贷款就可能被起诉,眼看“铁人”老郑急得红了眼圈,庄月全一咬牙——“这钱我想办法凑齐,私人借给你,你拿去周转。”

“可万一……”

“你是‘铁人’、是劳模,没有万一,万一有万一,我也认了。”

老郑说,当庄月全和妻子登门,小心翼翼地从包里取出一袋钱给他时,他蒙了,“一二十万元哪,咱火麦溪人谁见过这么多钱?”

贷款还上了,再贷没问题,但银行提出新要求,需要公职人员做担保。银行的谨慎也能理解:深山冷岙,贷款搞农牧,一个农民能不能还得起,人家心里没底。庄月全又来了:“我来担保!”

采访庄月全,他说是被老郑的精神打动,是被火麦溪人要修路、要脱贫的劲头打动,自己快退休了,不值得宣传;在基层做了几十年干部,就是希望做点实实在在的事。

“那时为了凑齐那笔钱,我们到处东拼西凑。”庄月全的妻子覃科会坦言,也曾担心万一还不上咋办,但想想自己至少还有固定工资,可火麦溪的农民有什么呢,办养殖场是个机会,能帮得上却不帮,会留遗憾。

到2021年,老郑的家庭农场全部建成,并且开始产生收益。借助三峡高山地区独特的地理气候、丰富的山林植被资源,在县镇农技和畜牧专家的指导下,特别是在郑学群和妻子杜玉芳的辛勤操持下,如今农场已走上正轨。高山无污染,不喂饲料、不沾激素的绿色牛羊猪肉开始小有名气。

2022年包括长阳城区、宜昌市乃至武汉,都有顾客上门惠顾,若是认领一整头牛/羊/猪,还可以体验办年肉的民俗。

“也不能说完全没有好处。”庄月全爽朗一笑,“老郑搞好了,我们有了一个牵挂,每年都上山来看看。”

第一家民宿

初见“火麦溪诗人”李鹏来也是在5年前,那个欲雪未雪的冬天。

那时山上的水泥路刚通车,沿着山坡望去,三三两两的全是黑褐色的土坯房。而且,不少房屋四面透风、摇摇欲坠,只能靠支根木头强撑。李鹏来家的房子也是斑驳沧桑,与时代格格不入。

而今,跟着李鹏来再次爬上高高的山头,放眼望去,全是漂亮的两层半小楼。红绿相间的屋顶、大气开阔的门楣、不输城镇的落地窗、便捷的无线网络……简陋了几百年的小村终于“扬眉吐气”!

与山顶上的老郑不同,作为当年“村里唯一的秀才”(读过中专)的李鹏来不仅是艰苦修路的主力之一,而且中途南下广东,到几家大型企业打工,能写诗作文,“见过世面”。

并立在冬日的山脊上,李鹏来回忆说:“当时,公司组织大家去茂名旅游,爬山、探险、住宿、团建,才七八岁的女儿就问我,‘爸爸,这里和我们老家不是差不多吗,为什么火麦溪没人去玩呢?’我无奈地告诉她‘因为没有路’。路一通,我就回来了。我也要搞民宿、搞旅游。”

从南方返乡后,李鹏来就和郑学群商量,首先回村盖了房子,从秭归县引进湖北省农科院、华中农业大学等单位培育的泉水梨等果树进行栽培。“目前已经种了近10亩果树,主要是适合鄂西高海拔地区生长的梨、脆李、甜柿子等,再加上房前屋后的苞谷,主要供游客采摘。”

群山包裹、山路回环、百年寂寞,这样的小山村能有游客吗?

李鹏来告诉我们,前两年确实没有游客来,大家不知道这里,不愿意跑这么远,但2022年7月份开始,就来客人了,而且一直到10月份,连续3个多月几乎天天爆满。

怎么会突然有这么大的转机?李鹏来的妻子向海平总结为一句话:“好心有好报呗。”2022年7月份李鹏来驾车到宜昌高铁东站送朋友,见到路边有一位60多岁的老太太腿上都是血,焦急地到处拦的士。

询问得知,老太太出站后在马路牙子上不小心划破了腿,急着去医院处理伤口,李鹏来赶紧招呼对方上车,直奔宜昌市中心医院。路上交谈中得知对方是来避暑的,准备去某个度假山庄,他随口推介了一下凉爽的高山火麦溪,并给了对方一张名片。下车后,老太太要给车钱,他却没收。“顺道的事,收啥钱呢。”

没想到,老太太腿伤痊愈后就主动打来电话,要上火麦溪避暑。“刚开始说来两个人,后来增加到14个人,一个团。”第一拨客人上山后,李鹏来夫妇安排他们住进自家农房改造的“海鹏民宿”,管一日三餐,吃地道农家菜;带他们上山看日出、沿溪摸鱼虾、探源三峡竹海、游览不远处的仙剑山,不亦乐乎。

十多天里,第一批游客拍抖音、发朋友圈、写博客,呼朋引伴,引来许多订单。第一批前脚走,第二批马上到,第三批也要来,一次容纳十多个人的山村民宿,连续100多天几乎天天爆满。而且“2022年来过的客人,90%以上都预约了明年的档期”。这个曾经一度被认为“应该放弃”的小山村,如今成了越来越多城里人度假消暑的香饽饽。

向海平告诉我们:“好些时候,客满了,后面客人也来了,一定要住下,我们就只能把自己的房间腾出来,我睡沙发,鹏来就在竹椅上对付一宿。”

凉风习习、蝉鸣阵阵的偏远山村,一对山村夫妇迎来他们的贵客。为了让客人们住下,为了把辛辛苦苦建成的民宿搞起来,两人一宿接一宿地靠在竹椅上,“几乎没睡过一个完整觉”。这看似朴实无华的平凡场景,实则蕴藏着山里人家勤劳致富、改变生活面貌的巨大努力。

开凿另一条“路”

好吧,今夜我们就住在这里。

躺在向海平铺好的棉质床单上,盖上软软的被子,望着窗外的山影,心生许多感慨。与2018年冬天第一次夜宿郑学群家一样,火麦溪的冬夜漫长、冷峻而静谧,镶嵌在山岭间的农舍往往早早熄灯。

等到农舍的灯陆续灭了,似乎整个夜幕笼罩了下来,一切都被包裹其中,不分彼此。而我也成了这黑夜的一部分,渐渐模糊在它的原始和神秘里……

至于久违的鸡鸣、乳白色的晨雾、羞答答的朝阳、自来熟的猫狗、袅袅的村舍炊烟,则是清晨的标配。

郑学群办家庭农场,李鹏来搞旅游民宿,李德生也搞起养殖业,邓大林、邓凯成、张光云等人也跟着干起来了……整个火麦溪,当年那一起艰难凿山修路的13户高山人家,如今又开始共同开凿致富之路。

他们的故事,又何尝不是中国偏远山村,从打赢脱贫攻坚战到励志乡村振兴的一个时代缩影呢?

艰难修成的进村山路上,时常可见村民养殖的高山黄牛。受访者供图

《中国科学报》 (2023-01-06 第1版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科学网2025年3月十佳博文榜单公布! 古代岩石为罗马“小冰期”提供新证据
科学家将手机图像传感器变为反物质相机 “科学突破奖”揭晓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